晚上看的你明白的我的意思-九九精品国产兔费观看久久-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看-bt√天堂资源8种子在线官网|www.bqbczy.com

新聞動態
聯系我們
你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動態 > 行業新聞

【技術】棒材四切分問題及解決方法

2019/10/28 7:22:30??????點擊:

一  切分刀粘鋼 

        切分刀粘鋼是指切分軋制生產過程中,切分刀兩側或一側粘渣,最終導致切分故障的現象,切分刀粘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; 

        1. 開軋溫度過高。如果開軋溫度過高,在精軋區切分過程中,切分楔處壓下量非常大時,因急劇變形產生大量的熱,造成局部金屬溫度迅速升高和切分帶形狀不規矩,引起切分刀粘鋼。 

        2. 來料過大或過小,切分軋制遵循斧頭原理,來料必須與16架切分楔處角度匹配。15料形過大或過小,都會造成切分困難,導致切分帶過大,軋件前進過程中,切分帶與切分刀發生摩擦,引起粘鋼。 

        3. 切分輪切偏或沒對準軋槽。切分導衛安裝,必須保證切分楔,切分輪,切分刀三點一線,  

對中良好,如果安裝不正,導致料與切分輪不能對正而切偏,造成切分帶過大,與切分刀發生摩擦,引起粘鋼。 

        4.  切分刀冷卻不好,切分導衛必須保證充分冷卻,尤其是切分刀,正常生產過程中因坯料,軋槽磨損等原因,造成軋件表面帶細小氧化鐵皮,切分帶形狀不規矩,與切分刀摩擦粘在兩邊,如果冷卻效果不好,就會越粘越多,最終導致沖出導衛堆鋼,和下游軋機無法調整。 

        5.  切分刀間距不合適,軋件進入切分盒后,成一定的角度,如切分刀間距未設定好,就會出現軋件件與切分刀發生摩擦而粘鋼。 

        6.  切分孔型設計不合理,15,16架孔型系統設計非常重要,切分角設計必須匹配。 

        7. 軋機剛性差,彈跳大,料形控制差。 

        8. 切分刀長度不合適,三切分更為明顯,離切分輪過近造成排渣不方便,引起粘鋼。

        9. 切分輪角度設計不合理,切分不順利。 

        10. 12到18架料形沒有控制好,料發生便斜扭轉,過大過小,頭大尾大造成粘剛。 

        11.鋼坯自身有問題有夾雜氣泡開花。

        12.關鍵架次軋槽老化或蹦槽。

        13.關鍵架次導衛梁和導衛未對正軋制中心。 

        14.各架次張力沒控制好或剛溫不穩定。 

        15. 導板或導板磨損過度或導衛導槽裝配有問題。 


切分刀粘鋼解決方案。

        1. 按工藝要求控制好鋼溫,在滿足主電機負荷的情況下,鋼溫應控制在1000到1050攝氏度,最好不要超過1100攝氏度。 

        2. 嚴格按工藝要求控制好料型尺寸,粗軋六架料型尺寸偏差控制在±0.5 mm以內,中軋尺寸偏差控制在±0.3mm以內,精軋尺寸偏差控制在0.2 mm以內。預切分和切分架次料型應嚴格按工藝要求控制。保證切分架次的充滿度。 

        3. 切分導衛安裝要精確,保持切分刀,切分輪,切分槽在同一直線上,同時加強切分導衛及軋槽的冷卻,及時觀察料型的轉鋼程度。 4, 設計人員對孔型要做好設計校對工作。 

        4. 切分刀的間距是一定的,仔細檢查切分刀間距是否合適。

        5. 按要求控制好各道次料型。 

        6. 及時做好軋線在線檢查。正確安裝導衛及導衛梁。 


二.切分軋制線四線差問題

        切分軋制工藝雖然有效提高了作業率,使產量大幅度上升,但是受鋼溫波動,軋槽磨損,孔型系統設計,導衛安裝,軋槽加工精度等各方面因素影響,每根軋件尺寸都不可能完全一樣,即存在線差,若在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的同時,又要求保證鋼材質量,這就要求必須通過各種手段來縮小各線差距。線差產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; 

        1. 預切分15架或切分16架進口導衛沒對正軋線,偏向一側,此時來料被切分后偏向的一側由于斷面積大,導致此線成品尺寸大。 

        2. 孔型磨損不一致。由于軋槽冷卻不一致,前道次料形不規矩或導衛孔型設計等各方面因素影響,磨損嚴重的一線斷面積就會增大,造成成品尺寸的。 

        3. 兩側輥縫不一致。在換輥調試時,由于15—18架兩側輥縫控制不一致,輥縫大的一側孔型面積就大,從而導致成品存在差異。 

        4. 軋槽加工精度不高。這主要與軋輥材質 ,制修車間成型刀具磨損及修復精度,加工方式有關。

        5. 12---16架次料形控制有問題。切分生產非常注重12—16架次料形的匹配,匹配不好就會造成線差。 

        6. 線差的主要原因一般集中表現為K4軋槽老化問題,和K3K4導衛對正問題,以及K6料形變化問題。


 四線差的解決方法 

        1. 準確安裝導衛。在換輥前要預調好導衛,確保各方位對中,并固定好。 

        2. 改進15,16架冷卻水管,加強冷卻效果,生產過程中做好點檢。

        3. 換輥時點動軋機,用同樣的焊條測兩側輥縫,偏差控制在0.1mm以內。 

        4. 改進軋輥材質,15,17,18采用高速鋼軋輥。聯系加工部門提高加工精度。 

        5. 嚴格按工藝要求控制好各道次料形,按要求用樣棒調整導衛間隙。 


三.18架頂出口故障 

        切分軋制生產過程中,18架頂出口故障發生較為常見,是制約四切分生產的一個主要故障點,主要表現為內側或外側兩線鋼前端向切分帶方向急劇彎曲,將導管的舌尖頂掉,或彎曲180度從出口沖出來卡在導槽內堆鋼。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; 

        1. 孔型設計存在缺陷,主要是孔型設計時參數的分配存在問題,造成調整難度過大,對職工整體素質和操作水平要求極高。 

        2. 17架孔型槽口設計過大,切分帶無法很好加工。 

        3. 料形控制不準確。15架充滿度不好,或16架料形過小,切分后兩線前端嚴重不對稱,在17架變形不均勻,且對切分帶加工不好,進入18架產生頂出口現象,或者12—16架料形過大,18架變形劇烈且不均勻,造成頂出口現象。 

        4. 15架16架導衛間隙控制不合適對中性不好,軋件前端彎曲在切分時切偏,造成頭部尺寸過大或過小,經17架后,造成18架頂出口。 

        5. 切分帶處溫度較高,在18架不易脫槽。 

        6. 導衛設計有問題或18架出口內腔尺寸過大,離軋輥相對較遠,不能有效阻止18架頭部形狀變化。 

        7. 18架軋機導衛,導衛梁未按要求裝配對正。

        8. 17架料形與進口導板安裝配合不好。 

        9. 切分導衛未按要求裝配,或切分輪偏心方向不對或方向不統一。 

        10. 前面架次間轉鋼,尤其12—13架之間。 

        11. 17架出口扭轉角度沒調好。

        12.  軋槽磨損嚴重。 

        13. 切分輪和切分導衛設計問題。 

        14. 連接軸間隙太大。 


18架頂出口故障的解決方案 

        1. 優化孔型系統,重新分配各道次壓下量。確定生產工藝。 

        2. 摸索最佳工藝,重點是加熱參數,各架次料形尺寸,各架次速度及電流參數,形成標準在各班組嚴格執行。 

        3. 提高軋機導衛裝配水平,重點做好精軋15-16架軋機導衛的裝配,確保軋機剛性及軸向穩定性。嚴格做好導衛預調及安裝工作。 

        4. 對切分帶進行重點冷卻。 

        5. 改進18架導衛形式和內腔尺寸,控制在一定范圍,使舌尖盡量靠近變形區,提高導向性。 

        6. 17架料形與進口導板安裝應遵循以下原則;17架孔型未充滿時,導板不易偏向切分帶。17架孔型充滿時,導板應偏向切分帶反方向. 

        7. 及時檢查軋輥磨損情況。 

        8. 改變導衛形式。 

來源:鋼鐵技術網